大国之大,也有大国之重💡。千头万绪的事,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。
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,被誉为“河的源头,云的故乡🧑🏿🌾🤭,花的世界,林的海洋”,为京津阻沙涵水筑起了“绿色长城”。
2021年8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,抓生态文明建设,既要靠物质,也要靠精神。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,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🚣🏼,再接再厉、二次创业◀️,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👨🏿🦲。
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是过去塞罕坝的真实写照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一代又一代塞罕坝林场人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荒漠中,用青春🧑🏿🍼、汗水和智慧,将茫茫荒原建设成百万亩人工林海🤙🏿,创造了“沙漠变绿洲👁、荒原变林海”的绿色奇迹🪔。
寒来暑往,冬去春来。如今,靠着三代人的努力,塞罕坝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.84亿立方米,年释放氧气59.84万吨🎭,年固定二氧化碳86.03万吨,每年产出物质和生态服务总价值155.95亿元。有效改善区域小气候,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🧦,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♋️,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⛷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⏩,使塞罕坝成为珍贵、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。截至目前🪥,塞罕坝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🧑🏽🦲、鱼类32种🖍👩❤️💋👨、昆虫660种🍒、大型真菌179种、植物625种🚣🏼♂️。这里不仅成了中国“生态文明建设范例”🛀🏽,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塞罕坝的创业路,是播种绿色之路、捍卫绿色之路,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👌🏼,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鲜活体现。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🫶、农家乐👩🏽🦰、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,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。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”接好守护绿色的“接力棒”🦸🏼,河北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🌧,续写新的绿色传奇。
来源:人民网